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24-05-15

1. 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说起胡适这人挺有意思。

胡适的老爹是清朝的州官,1891年胡适出生,两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被台湾巡抚调到了台湾。之后,全家从上海搬到了台湾,父亲任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各营。
甲午战争爆发后,胡适被从台湾转回到了老家安徽绩溪,而他的老父亲却未能如愿跟随孩子一块转移,即便当时双脚得脚气病,严重到很难行走,因为必须得留在台湾帮助处理各种事务。
之后,胡适的父亲,双脚到了已经无法行走的时候,才被“放行”,渡海回到了厦门。没过几天,就悲惨地死在那儿,当时,年幼的胡适,年仅3岁半。
对于父亲的死,多年后他曾深情感慨地说:

父亲的死使他“成为东亚第一个民主国的第一个牺牲者”。



关于他的这段“感悟”评价,不少人看了都默默笑了。
因为,台既不是什么“东亚第一个民主国”,他的父亲也不是什么“第一个牺牲者”。准确地说,他的老爹爹是因为脚气病而死的,跟其他的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所以,胡适对父亲的评价,完全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史实根本不符。
不过,姑且不谈他的老爹,胡适的确是一个人才。

受家庭环境影响,不满4岁胡适就进入了学堂读书,并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他通读国学经典,酷爱读小说,如《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著作。
15岁时,还曾因为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受文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启发,将自己原来那个笔画奇多,既难写又难念的“嗣穈”名字改为了“胡适”。

从这里大概就能看出,胡适是个个性鲜明,追求自由的人。
当然,他不仅个性鲜明,思想上也比较自律。父亲过世后,胡适的童年成长环境对他并不友好。因为他的身边,充斥太多负面的东西。
比如身边的哥哥、姐夫以及叔伯等喜欢“嗑药”( 鸦片),且好赌成性。
若没有母亲的管教,若没有自我的严于律己,他其实早也已经废掉了,根本成不了后来的“大业”。
在思想表达上,在文学创作上,比起鲁迅等人的现实主义批判,胡适多了几分雅致和浪漫。

比如他曾在《新青年》发表的一首诗中写道:

“做梦尚且要经验做底子,何况作诗”,“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除了浪漫,他也挺“严谨”的,如 关于“人生如梦,还是如戏”这个困扰无数人的问题,胡适就一针见血地给出了独特的见解:

“人生不是梦,也不是戏,是一件最为严重的事实!”

的确,谁说又不是呢?

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mén),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他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1962年1月,胡适从台大医院出院。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开酒会时心脏病猝发病逝于台湾省台北市南港区,胡适去世获得哀荣。 3月1日蒋介石前往祭吊,并亲书挽联一副:适之先生千古,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 然后蒋在胡适去世当天的日记中写道,闻胡适心脏病暴卒,对革命事业确实去除了一个障碍。 
胡适师从美国“实验主义”大师约翰·杜威,他的文章,往往富有实验主义的精神,很有建设性。
胡适强调做学问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他本人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句话注重的后半句,不管是研究科学,研究国学,研究治国之道,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谨慎。
实事求是,不是避开事实问题而去谈理想主义,不是抛弃现实问题而去重建社会。需要有一种实践的精神在事实中发现问题,并改善现实,这或许就是胡适的实验主义。
对于别人的意见和观点不要轻易去否定或肯定,也不要以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的正确。胡适要告诫的容忍异己的声音,自由的前提是容忍,这样社会才会真正的自由。
胡适的自由主义,不仅仅在于人要争取自己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法律上的平等,胡适或许更看重容忍对于社会自由的重要性。真正自由的社会是有包容性的社会,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政见不同观点的人生活在一起,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党派的人来担任重要的职务,这个社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政治理想,这个社会也允许你是无神论者,当然也允许你有宗教信仰。这个社会处处是自由的人,正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容忍。
胡适认为,法律应该对任何人都有约束的。需要依法而治,就需要法律的普遍性。
“民族主义有三个方面:最浅的排外,其次是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最高又最艰难的是努力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因为最后一步是最艰难的,所以一切民族主义运动往往最容易先走上最前面的两步。济南惨案以后,九一八以后,极端叫喧的排外主义稍稍减低了,然而,拥护旧文化的喊声又四面八方的热闹起来了。这里面容易包藏守旧开倒车的趋势,所以也是不幸的。”
所以胡适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他思索的是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应该拥抱世界。 
胡适不提倡东方圣人那种无为。人生在于奋斗,即使在潦倒的窘境,也要对前途有起码的乐观和自信。一步一步都可以踌躇满志,把每种进步都看成是巨大的希望,这正是胡适对于人生的乐观。
他说: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正是胡适于1919年2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思想史的原有观念标准、规范和通则,成为一次范式性的变革。甚至在今天,它仍然为人们所肯定。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其后陈独秀高张“文学革命”大旗,由此二人成为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堪称开路的先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胡适所发起的文学革命,包括诗歌、戏剧、小说几个方面。
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实现。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的改革。胡适的贡献在于“创造了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他之开拓公共舆论的空间也就是对于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实践。他全力倡导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等,是为了争取人民有批评执政党及政府的合法权利。 
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他的影响,虽然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进步的。这是因为他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树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可以说,对于“五四”后中国民主力量的成长,胡适功不可没。 
今天重温胡适的主要思想,不由得让人感佩不已! 

3. 胡适是怎样的人?

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是怎样的人?

4. 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1]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验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5. 胡适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你认为在《觉醒年代》中的胡适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其实大家对他的评论都是褒贬不一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认为胡适先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且有着很大的功劳。但是也有人称胡适为汉奸,认为他是一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

一、 他人对胡适的评价鲁迅先生曾在一本书中写道,“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郭沫若先生也曾评价胡适,“胡适是头等战争罪犯”。这种明显性的话语,也不难看出他们怎么在评论胡适的。而在《觉醒年代》当中,胡适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整天只会呵呵笑的好人,其实在现实当中,胡适的却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但是他在写文章时却不是如此,他敢于口诛笔伐,并且清楚的让人明白文字就是他的武器。

二、 新文化时期的胡适而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也是一个领袖,而与他同为领袖的李大钊,陈独秀两人与他存在有一定的分歧,可能是思想上的分歧,也可能是处理问题的不同。而在历史上,胡适的一篇文章掀起了一场论战,马克思主义因此受到了影响。李大钊是灵活运用理论,认为在实际当中的话,更应该是偏向于阶级斗争。而胡适则认为,主张社会改造要循序渐进。这也是为他们两人未来走上不同道路而埋下了伏笔,他们两人正是因为这一次的争论,甚至是分歧而导致了后面不同道路的选择。

三、 胡适的选择虽然他们是借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在讨论,解决问题,但是正因为这一次的论战,它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因此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李大钊与胡适后来也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他们都是坚持己见,其实也没有根本的孰对孰错,他们都在这场论战当中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赢得了自己想要的,但在对于《觉醒年代》当中来讲,胡适的想法可能是相悖的。

胡适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6. 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学家梁实秋:胡先生,和其他的伟大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温而厉”是最好的形容。我从未见过他大发雷霆或盛气凌人。他对待年轻、属下、仆人,永远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就是在遭到挫折侮辱的时候,他也不失其常。“其心休休然,其如有容。
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新青年》时期,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我佩服陈胡。
历史学家,文学家李敖:以他唱重头戏的地位,四十年来,竟把文史学风带到这种迂腐不堪的境地,脱不开乾嘉余孽的把戏,甩不开汉宋两学的对垒,竟还披着‘科学方法’的虎皮,领着‘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的补助,这是多么不相称的事!

文学方面胡适的影响:
胡适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堪称开路的先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
在诗歌方面,从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开始,胡适在诗歌的语言、形式、诗体、风格等方面展开了自己的白话诗尝试。这是一场声势影响深远、与前代“诗界革命”有着本质区别的诗歌革新。
正是以胡适这些“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桥梁”的前“五四”白话诗为标志,中国诗歌结束了其几千年来在古典形态里的发展变化,初步确立了中国诗歌新的艺术形态,转换了中国诗歌古典与现代的题型,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新诗纪元”。
经过几十年的演进,汉语抒情诗的本文结构形态发生了整体锐变。戏剧方面,胡适不仅与罗家伦合译了易卜生的《娜拉》,而且自己创作了戏剧《终身大事》。胡适的戏剧翻译和创作是不可分割的,翻译使胡适吸取了外国戏剧的养分并创造出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话剧。

7. 胡适是个怎样的人?


胡适是个怎样的人?

8. 胡适是怎样一个人?

说起胡适,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大概都很熟悉。他是安徽绩溪人,与我们熟知的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还是老乡。胡适于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学习期间,深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影响。他曾在美国著名的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还在他赴美学习之前,就在西方教育色彩浓厚的上海梅溪学堂,逐步认识并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思想。1917年,在北大蔡元培校长的邀请和北大自由活跃学术气氛的感召下,意气风发的胡适回国任教。
  
 年仅26岁的胡适,学识渊博,潇洒而富有激情,在当时的北大很有号召力,被称为“青春美少年”。那时的北大校园,已经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胡适与当时的许多文化名人一道,致力于白话文创作,反对封建礼教。但他与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展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化论战”。胡适之主张“文学改良”,宣扬个性自由和科学、民主。主张引进西方的“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来改造中国社会,而不是什么“主义”。
  
 在宣扬西方思想的同时,胡适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也有着很深的思考。他主张破除数千年封建社会蒙在儒学身上的神秘崇拜,用“平等的眼光”来研究和吸收儒学中的某些思想。他强烈反对把所谓“三纲五常”视为孔教教义的认识。虽然主张个性自由和妇女解放,但胡适终生却信守与没有文化、没有多少现代意识的原配夫人的一纸婚约。
  
 早年在北大期间,风浪倜傥的胡适在向一批崇拜者发表演说时,一位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年轻人大胆向他提出了几个问题。当他得知此人并不是北大的注册学生时,拒绝回答他提的问题。年轻的胡适是位学者而非政治家,他没有想到自己曾强烈反对的那个“主义”信仰者,竟然在三十几年后夺取了中国的政权。而令那位高个子北大工作人员尴尬的事,或许也为此后对他“不值一驳”(胡适对大陆“文革”期间数百万言批胡文章的评语)的口诛笔伐,埋下了伏笔。
  
 胡适的博学在中国现代学者中人人皆知。他是中国现代学界公认的历史学家、哲学家与文学家,他对“红学”的研究与贡献,完全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曾与胡适同事多年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晚年曾专程到台湾的胡适墓前拜祭,主张客观公平地评价他,并为大陆“文革”期间自己也被卷入其中的“批胡”运动感到痛心。
  
 胡适曾担任多年的北京大学校长。与蔡元培、马寅初一起,被称为到目前为止,对北大影响最大的三位校长。胡适与蒋介石夫妇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但自言对仕途没有兴趣的他,也曾几次拒绝出任国民政府的官员。不过在1938年中日战争拉开帷幕的时候,正在欧洲的胡适,却没有拒绝蒋邀请他出任中国驻美大使。胡适在回复蒋的邀请时说:国家到了这种地步,既然调兵调到了我的头上,也是义不容辞呀!胡在任驻美大使期间,对说服美国支援中国抗战做了大量工作。据说,当时的日本内阁,得知中国政府力邀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后曾一度感到恐慌。许多日本人认为,日本需要派出三位驻美大使才抵得上一个胡适。一个擅长外交,一个深谙经济学,一个懂文学。
  
 晚年的胡适,也曾极力主张退守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放弃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开放言论自由,实行民主,对台湾的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台湾,他至今都是深受人们尊敬的一位学者。两岸文化界名人李敖,曾主张在北大树立胡适塑像,这也反映出胡适在海外华人中备受尊重的事实。拂去两岸政治恩怨带来的旧年尘垢,胡适是一个博学多才,个性鲜明,在学界颇有成就,在政界颇有影响的值得尊敬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