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计划具体内容

2024-05-10

1. 十一五计划具体内容

  “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为2006~2010年。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1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基本介绍

  “十一五”规划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中长期规划。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务必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更加突出地强调产业技术进步战略、制度创新战略和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充分有效发挥我国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编辑本段
  面临矛盾

  社会环境
  经过“十五”规划头四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稳定地进入新一轮上升期,预计“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速将超过“九五”时期8.3%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可能达到1400美元。新的物质基础已经奠定。经济结构变动空前活跃,发展空间急剧扩大。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新的体制条件逐步完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新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新的发展理念正在树立,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科学指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有了良好开端。未来5-15年,我们面临的挑战仍然相当严峻,能否妥善应对,将决定国内发展的基本走势。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
  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经济总量显著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这些都带来发展空间扩大的新机遇,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强度。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本质上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技术含量低和经济效率差的问题。我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两张皮”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技术水平低制约着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增长潜力的发挥。
  经济体制
  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根源日益凸显。
  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投资体制改革滞后,既不利于通过市场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又不利于政府弥补市场缺陷造成的社会代价。二是财政税收体制不规范,不利于消除政府过多干预经济的内在动因。三是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参数失真,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四是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难以形成相应的替代、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容易导致不计成本、忽视效益的低水平扩张。五是土地资源配置缺乏规范、长效的管理制度,引发盲目投资和新的社会矛盾。六是政治领域的改革滞后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导致增长速度攀比和数量扩张冲动。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尖锐。
  中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剧烈变革时期,势必产生新的社会摩擦和震荡,而我国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领域。突出反映在:一是公共卫生和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公平。二是现有公共财政和社会协调机制不适应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分层加快的新挑战。三是人口发展态势仍然严峻,对社会转型期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压力。四是城乡贫困群体有所扩大,贫困问题有所反弹。在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如果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得不到合理调整,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非政府组织不发达,社会舆情沟通渠道不畅通,社会领域各种常规性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势必干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区域发展极大不平衡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基本国情。在这样一种基本国情下继续发展市场经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程度会不断提高,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继续扩大将势所难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要害并不在于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而在于有没有整合效果较好的区域政策,能不能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提供充分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目前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还不够,区域政策在消弭市场缺陷方面的效果尚不理想,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自我发展能力和全民福利水平都亟待改善和提高。
  外部环境
  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
  主要有:一是国际区域合作加强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并存的格局将继续发展,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高发期将持续相当长时间。二是我国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未来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三是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和更多的“新贸易壁垒”(例如绿色标准、技术标准、劳工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四是参与全球化将给我国带来一系列新的经济风险,而我国符合开放型经济要求的宏观调节手段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健全。五是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对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干扰加大,台海局势动荡和朝核问题等区域不稳定因素正在凸现,对我们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构成严峻挑战。
  编辑本段
  规划纲要

  纲要简介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1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纲要篇幅
  纲要全文约55000字,共分为14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编辑本段
  取得成就

  会议情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将讨论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2011年至201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定下基调。 2010年是中国“十一五”发展规划收官之年,“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落实情况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
  提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官方数据显示,中国2006-2009年GDP增速分别为11.6%,13%,9.6%,9.1%。2010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1%。
  资源利用效率
  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官方数据显示,“十一五”前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5.6%。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
  居民可支配收入
  2006-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1759元,13786元,15781元,17175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3587元,4140元,4761,5153元。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十一五计划具体内容

2. 什么是十一五计划?十二五呢?有啥区别?

十一五计划是中国制定并实施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同理,十二五计划则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均是对不同五年计划的简称。
二者的区别在于面临的发展需求及问题不同,计划的具体内容和指向性不同。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十一五计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结束,十二五计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2015年结束,国家的十三五计划正在实施中。

扩展资料:
五年计划的实施意义
1、对国家:五年规划在中国仍然具有重要地位,所提出的目标对公共部门仍具有重大影响力,因此对经济的管理具有决定性作用,为国家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2、对人民:国家五年规划就是对全体人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规划,是提高全体人民发展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规划,指导全体人民根据国家发展需求不断提升自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年规划

3. 什么是十一五计划?十二五呢?有啥区别?

十一五计划是中国制定并实施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同理,十二五计划则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均是对不同五年计划的简称。
二者的区别在于面临的发展需求及问题不同,计划的具体内容和指向性不同。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十一五计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结束,十二五计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2015年结束,国家的十三五计划正在实施中。

扩展资料:
五年计划的实施意义
1、对国家:五年规划在中国仍然具有重要地位,所提出的目标对公共部门仍具有重大影响力,因此对经济的管理具有决定性作用,为国家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2、对人民:国家五年规划就是对全体人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规划,是提高全体人民发展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规划,指导全体人民根据国家发展需求不断提升自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年规划

什么是十一五计划?十二五呢?有啥区别?

4. 中国十二五计划是什么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十二五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
  目 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四章 政策导向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十六章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第四十七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十九章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第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5. 十一五计划哪年开始的?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十一五计划从2006年至2010年
。

十一五计划哪年开始的?

6. 中国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规划纲要: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7. 十一五计划哪年开始的?

 1953年开始,中国开始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框架体制。从“一五”计划算起,已有50多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计划向规划转变。“五年计划”也改为“五年规划”。这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又一个历史坐标。规划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
  所以,严格地说,“十一五计划”是不存在的。科学地说,是“十一五规划”。此条可见十一五规划。十一五从2006开始一五  1953~1957二五  1958~1962三五  1963~1967四五  1970~1975五五  1976~1980六五  1981~1985七五  1986~1990八五  1991~1995九五  1996~2000十五  2001~2005

十一五计划哪年开始的?

8. 十二五计划是什么?

指的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从2011-2015年。
目 录 如下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四章 政策导向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十六章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第四十七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十九章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第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