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的历史

2024-05-10

1. 芬兰的历史

芬兰历史


 
  芬兰共和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 东邻苏联,南濒波罗的海, 西靠波的尼亚湾, 西北与瑞典和挪威接壤, 面积338145平方公里。人口491万(1985),其中芬兰族占93%, 瑞典族占6. 2%, 还有拉普人。芬兰语和瑞典语均为官方语言。90. 1%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11%信奉东正教。境内湖泊众多,素有“千湖之国”之称。首都赫尔辛基。

   芬兰民族的起源 据考古,公元前6000年人类已在 芬兰生存衍息, 但芬兰民族的起源至今众说纷纭。一派 认为现今的芬兰人来源于亚洲, 同公元 9世纪定居匈牙利的马扎尔人以及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人源于同一种族,同属芬兰一乌文尔语系; 另一派认为芬兰人是公元前从波罗的海东部和南部迁徙而来的波罗的海人或有着不同血统的混合种族。公元 8世纪己初,芬兰始进入定居时期,首先在西南沿海土地比较肥沃的地区形成苏奥米部落,在内地瓦纳亚塞尔盖地区形成哈门部落, 9世纪在东南塞马湖和维堡湾一带形成卡累亚拉部落。现今的芬兰人主要由以上三个古部落发展形成的。

   瑞典统治时期 12世纪前,芬兰社会还是原始公社制度。1155一1293年,瑞典对芬兰发动“十字军远征”,武力迫使信奉多神教的芬兰人皈依天主教,臣服瑞典国王。1362年芬兰成为瑞典一个省。1397一1523年卡尔马联盟时期,丹麦国王成了瑞典的君主,芬兰总督由丹麦国王委任。1434年瑞典和芬兰发生反对丹麦的农民暴动, 1523年卡尔马联盟瓦解,瑞典建立瓦萨王朝,重新恢复对芬兰的统治,1556年芬兰成为瑞典的一个公国。1596年西部波赫亚玛地区的农民因不满瑞典统治者“屯兵于民”和苛捐杂税,拿起棍棒举行起义,迅速波及南方,但终因寡不敌众,1597年遭血腥镇压,芬兰史称“棒民暴动”。 16世纪中叶瑞典开始和沙俄、丹麦、德意志、波兰争夺波罗的海霸权,1554一1809年芬兰沦为战场,长期陷于战乱。1714年瑞军战败俄军,占领整个芬兰。1721年瑞、俄签订《乌西卡乌布基和约》,芬兰东南地区为 沙俄吞并,芬兰史称之为“大仇恨时期”。 1741年瑞典对俄发动复仇战争,俄军再创瑞芬联军,重占芬兰,1743年签订《土尔库和约》,芬兰居密河以东广大土地,包括塞马河域全割让给俄国,芬兰史称之为“小仇恨时期”。1808年沙俄迫使瑞典参加反英同盟未遂,对瑞典发动讨 伐战争,瑞典惨败,1809年签订《哈米纳和约》,芬兰残余部分悉为沙俄吞并,成为俄国的一个大公国,由沙皇兼任芬兰大公,对内实行自治,从而结束了长达6个世纪的瑞典统治。

  沙俄统治时期和芬兰的民族觉醒 19世纪中叶是芬兰资本主义发展时期,陆续出现纺织、造纸、火柴、橡胶、人造奶油、食糖、水泥和胶合板等新兴工业,1860年发行独立于俄国卢布的本国货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运输和交通的现代化,1856年开掘了塞马运河,1862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并兴办电报、电话和邮政事业。19世纪60年代芬兰民族觉醒,民族主义运动高涨,在J.V.斯内尔曼(1806一1881)等人领导下,芬兰语言运动获得胜利,使芬兰语成为国家官方语言。19世纪末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芬兰推行俄罗斯化政策,1899年悍然颁布《二月敕令》。芬兰人民为维护自治权,抵制俄罗斯化,反抗沙皇的统治和压迫,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芬兰的传播,芬兰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884年出现了有组织 的工会,1899年建立了芬兰工人党 (1903年更名为芬兰社会民主党),1905年该党领导了芬兰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总政治罢工,迫使沙皇恢复芬兰的自治,职消一切俄罗斯化法令,废除四等级议会,公民(包括妇女)获得了平等和普遍的选举权。同时,农村佃农的斗争也获得了胜利,迫使佃主不得随意驱赶佃农。

  芬兰独立和国内战争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芬兰于同年12月宣布独立,B..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根据民族自决原则承认芬兰为一个主权国家,芬兰终于摆脱沙皇俄国长达108年的殖民统治。芬兰独立后,国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芬兰工人阶级在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下,于1918年1月武装夺职政权,工人赤卫队在原驻芬俄军士兵的支持下,占领了首都赫尔辛基和南部沿海地区,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建立革命政权人民委员会。政府部分成员逃到西北部的瓦沙,建立临时首都,在瑞典资产阶级和德国武装干涉下, 组织白卫军向革命政权进行反扑。经过4个月战争。赤卫队战败(见1918年芬兰人民起义)。同年6月,芬兰 颁布共和宪法,成立芬兰共和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芬兰 1918年革命失败后,芬兰资产阶级对内加强独裁统治,对外奉行敌视苏俄的政策。1920年10月,芬、苏为结束两国敌对状态,签订《多尔帕特和约》,确定了两国边界,苏联将贝柴摩省划归芬兰作为对芬兰1864年把卡累利阿地峡一块地方割让给沙俄的补偿。1932年芬、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以保障其西北边界和列宁格勒地区的安全为由,要求芬兰提供海军基地和交换一部分领土,遭芬兰政府的拒绝。1939年11月26日苏联宣布芬军在其边境采取挑衅行为,单方面废除互不侵犯条约,断绝两国外交关系,11月30日苏陆、海、空军向芬发动全线进攻,爆发了芬兰史上称之为“冬战”的苏芬战争。经过105天的战斗,于1940年3月12日签订《莫斯科和约》,芬兰被迫将包括维堡在内的整个卡累利阿地峡、维堡湾西部沿海、拉多加湖西部和北部、萨拉地区和芬兰情的大部岛屿割让给苏联,并将汉科半岛祖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为期30年。芬兰不甘心遵守上述条约的规定, 当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向苏联大举进攻时,芬兰也对苏宣战, 并加入反共产国际联盟。芬苏第二次战争(芬兰史上称之为“续战”)一直延续到1944年苏军发动全线反攻,芬兰处于全面崩溃的境地才告结束。同年9月19日芬兰作为战败国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停战协定和临时和约,1947年2月6日苏联等同盟国在巴黎同芬兰签订正式和约。

  战后的芬兰 根据《巴黎和会(1946)》签订的和约,战后芬兰解散了一切法西斯组织,芬兰共产党由地下恢复公开活动,1945年组成了有芬共参加的联合政府。1946年J.K.帕西基维当选总统,宣布奉行对苏和睦友好、同其他北欧国家保持传统合作、与一切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不介入大国纠纷的和平中立政策。1948年芬兰政府拒绝接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与苏联签订《友妊合作互助条约》。条约规定,芬承担维护苏联西北边界的安全和不得参加反苏联盟的义务,在军事上“如有必要,得由苏联予以援助或同苏联共同行动”。 1950年10月28日中国、芬兰两国建立外交关系。1955年芬兰加入联合国和北欧理事会。1956年U.K.吉科宁当选总统,继续奉行帕西基维的对外政策。1958年组成以社会民主党、农民党和联合党为主的联合政府,苏联公开表示不信任,召回其驻芬大使,中断贸易谈判,致使该政府执政仅3个多月即告垮台,芬兰史称之为“夜寒时期”。 1961年芬兰进行总统选举,苏因对社会民主党、联合党等推举的总统候选人O.洪卡不满,遂以“柏林危机”为由,照会芬兰,援引《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中有关规定,要求与芬兰进行军事磋商,迫使洪卡退出总统竞选。芬兰史称之为“照会危机”。1961年芬以准成员国身份参加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小自由贸易区),1973年分别同经互会和欧洲共同体签订经济、科技合作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1981年底吉科宁因病辞去总统职务,1982年1月社会民主党人M.H.科伊维斯托当选为总统。

芬兰的历史

2. 澳大利亚的历史


3. 鼓的历史中具有什么作用

鼓,在历史中不同阶段具有不同作用:
(一)祭祀器具。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
(二)狩猎助威。在狩猎时期,鼓在狩猎征战活动中,广泛应用于鼓舞狩猎人士气。
(三)乐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
(四)军事助威。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在军事上已经得到普遍地运用。《帝王世纪》记述,早在黄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

鼓的历史中具有什么作用

4. qu ja是什么意思

Qu ja    
网络    麹嘉;

5. 秒的历史的起源

本来, 时被分为60分,分又分割为60秒。在有些语系中,像是波兰语(tercja)和阿拉伯语(ثالثة),秒也以60进位制被再细分,但在现代,都是以十进制法来细分小数点以下的时间。六十进位制来自巴比伦,他们以六十这个因素做为计算数量的单位。但是巴比伦人并没有将时分割为60分,而是古埃及将一日分为12时的白天和12时的夜晚,他们也这样子来区分四季。古希腊天文学家,包括希巴谷和托勒密,定义太阳日的24分之一为时。 以六十进制细分时,使得秒是一太阳日的86,400分之一。此处虽然如此表示,但很难相信古希腊人需要定义秒古希腊的时间周期,像是平朔望月定义得非常精确,因为他们不是观察单一的朔望月,而是以相距数百年的食来测量朔望月的平均长度(日数)。不过,发展出摆钟来保持平时(相对于日晷所显示的视时),使得秒成为可测量的时间单位。秒摆的摆长在1660年被伦敦皇家学会提出作为长度的单位,在地球表面,摆长约一米的单摆,一次摆动或是半周期(没有反复的一次摆动)的时间大约是一秒。在1956年,秒被以特定历元下的地球公转周期来定义,因为当时天文学家知道地球在自转轴上的自转不够稳定,不足以作为时间的标准。纽康的太阳表以1900年的暦元描述太阳的运动,所依据的是1750年至1892年的观测。In 1956.秒的定义如下:自历书时1900年1月1日12时起算的回归年的31,556,925.9747分之一为一秒在1960年,这个定义由第十一次的国际度量衡会议通过。虽然这个定义中的回归年的长度不能进行实测,但可以经由线性关系的平回归年的算式推导,因此,有一个具体的瞬时回归年长度可以参考。因为秒是用于大半个20世纪太阳和月球的星历表中的独立时间变量(纽康的太阳表从1900年使用至1983年,布朗的月球表从1920年使用至1983年),因此这个秒被称为历书秒。随着原子钟的发展,秒的定义决定改采用原子时做为新的定义基准,而不再采用地球公转太阳定义的历书秒。经过多年的努力,英国国家实验室的路易斯·埃森和美国海军天文台的威廉·马克维兹测量出铯原子的超精细跃迁周期和历书秒的关系。使用过去普通的测量方法,接收来自无线电台、WWV的讯号,使用一个原子钟来测量时间,他们确定了月球相对于地球的轨道运动,也推断出太阳表面可能有相对于地球的运动。结果,在1967年的第13届国际度量衡会议上决定以原子时定义的秒作为时间的国际标准单位: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在70年代体认到重力时间膨胀会导致在不同高度的原子钟有不同的秒,因此每个原子钟都必须改正为在平均海平面的高度,以取得一致的秒(大地水平面的自转约改变×10−10的秒长,在1977年开始修正并且在1980年已经制度化了。)。用相对论的术语来说,秒被定义成在转动的大地水平面上原时。在1977年,在BIPM的会议中又重新定义,加进了新的陈述:铯原子在0K下是静止不动的。(This definition refers to a caesium atom at rest at a temperature of 0 K. )修正过的定义似乎暗示理想的原子钟将只有静止的一个铯原子发射出单一的频率。在实务上,无论如何,这个定义意味者在那些原子钟之内的运作和外推的数值,秒的高精密度应该如上所述的考量到周围温度的补偿(黑体辐射)。

秒的历史的起源

6. 西里西亚的历史发展

 在中世纪,西里西亚最先属于波兰皮亚斯特王朝,后来为波希米亚王国夺得并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526年起,它随着波希米亚王国归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742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取胜,从奥地利获得西里西亚的大部分。这些地区后来组成了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复国,西里西亚分属波、德、捷三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划入波兰,小部分属东德、捷克斯洛伐克。1945年之后,西里西亚绝大部分并入波兰 。小部分位于德国萨克森自由州,而奥匈帝国统治的部分当下位于捷克。当下,西里西亚大部分地区位于波兰,当前被分为数个省 (Voivodship):大波兰省小波兰省下西里西亚省鲁布斯兹省奥波莱省西里西亚省其中奥波莱省和西里西亚省又称为上西里西亚。捷克境内的小部分西里西亚部分称为“捷克西里西亚”,当下主要是摩拉维亚-西里西亚省的一部分,剩余部分位于奥洛穆茨省。传统上,西里西亚位于 Kwisa河与 Bobr河之间,而前者西方称为上卢萨蒂亚(Lusatia;曾称为 Milsko)。由于普鲁士曾拥有下西里西亚,今德国的下西里西亚上卢萨蒂亚 (Niederschlesischer Oberlausitzkreis) 和霍耶斯韦达(Hoyerswerda) 也被认为属于西里西亚。该两区和下西里西亚省称为下西里西亚。 有人认为“西里西亚”(Silesia) 来自斯林加俄人 (Silingi;拉丁语:Silingae),是一个汪达尔人族群,可能在2世纪于波罗的海南岸的易北河、奥德河和维斯瓦河聚居。欧洲移民时期,他们离开家园,留下他们社会的遗迹。最明显的遗产是地名——都是斯拉夫裔新居民采用的斯拉夫式名字(波兰语 Śląsk、古波兰语 Śląžsk [-o],而古斯拉夫语 *Sьlьąžьskъ [<*sǐlęgǐskǔ] 则来自古汪达尔语*Siling-isk [land]) 。这些居民于是被称为西里西亚人 (波兰语 Ślężanie),虽然与最初的居民没有共同之处。7世纪至8世纪的遗迹,显示一些曾经有大量人口的地区,从西到南更有密集的堡垒,而北与东方却没有。这证明从5世纪到13世纪,斯拉夫人在西里西亚聚居。日耳曼民族的哥德人在东方,而斯拉夫的文德人(Wend)则在西方,故此堡垒与民族主义无关。 早期居民早在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在该地居住。首批描述西里西亚的文献,出自古罗马人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 (Magna Germania) 和罗马人塔西佗 (Germania)。塔西佗指出,1世纪时西里西亚居民分为多个种族,以鲁基人 (Lugii)为首。斯林加俄人也属于这团体。其他东日耳曼族群也在该人口稀少的地区聚居。公元500年后欧洲移民时期开始,大部分东日耳曼族群离开西里西亚,迁移到南欧。来自东方的斯拉夫族群成为新居民。早期文献指出,当时的居民可能大多是斯拉夫族群。大约在845年推出的巴伐利亚地理学家 (Bayerischer Geograph)指出,这些族群包括Slenzanie、Dzhadoshanie、Opolanie、Lupiglaa和Golenshitse。1086年,一位布拉格主教指出还有Zlasane、Trebovyane、Poborane和Dedositze。9至10世纪今捷克境内的大摩拉维亚、摩拉维亚和波希米亚先后统治西里西亚。约990年,皮亚斯特王朝的梅什科一世将西里西亚并入波兰。不过,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应该是他的儿子波列斯瓦夫一世在999年兼并该地。波兰分裂期间 (1138-1320年),该王朝不同的支系将该地分为公国统治。1146年波兰的弗瓦迪斯瓦夫二世 (Władysław II the Exile)大公向神圣罗马帝国称臣,但是被亲弟驱逐。1163年,他的两名儿子得到波列斯瓦夫四世批准,分治上和下西里西亚。于是,他们成为皮亚斯特王朝的两大支系,亦即弗罗茨瓦夫 (Wrocławska) 和奥波莱-拉齐布日 (Opolsko-Raciborska)。这两支系继续细分,直到1390年代共有16个公国。1241年蒙古族袭击小波兰,然后入侵西里西亚,引起居民恐慌和逃亡潮。蒙古族在该地大部分地区抢掠,但可能因为被Blessed Cheslav的“神奇火球”击退,故此放弃攻打弗罗茨瓦夫的堡垒。然后,他们在列格尼卡战役消灭波兰与德意志联军。窝阔台死后,蒙古人决定不继续进攻欧洲,改为返回东方选出新可汗。西里西亚的统治者决定重建城市,采用新的行政区划。他们建立和重建160个城市和1500个市镇,并采用德意志城邦法令 (马德堡法令和Środa Śląska 法令) ,取代了故旧、按惯例的斯拉夫式和波兰式法令。而且,从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他们也鼓励新居民迁到该地,大多是从神圣罗马帝国而来的德国人和荷兰人。从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西里西亚的公爵吸引很多德国人到该地定居。德国人、犹太人和捷克人多数都在城市定局。在郊区,尤其是上西里西亚,波兰裔居民仍占大多数。邀请德国人开拓和灌溉贫瘠土地;统治阶层与德国和斯拉夫居民同化——这成为后来19世纪与20世纪初,波兰和德国民族主义者意识形态的纷争。13世纪后期红星骑士团 (Knights of the Red Star)、医院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先后在西里西亚定居。很多皮亚斯特公爵尝试将西里西亚并入波兰,甚至统一波兰本身。西里西亚公爵亨鲁克四世 (Henryk IV Probus) 率先作此尝试,但在1290年去世,未能完成目标。然后,大波兰公爵普里谢穆斯瓦二世 (Przemysł II) 统一了西里西亚两个省,在1295加冕为王,却在翌年被谋杀。根据他的遗愿,格沃古夫(Głogów) 公爵亨利克·格沃格夫斯基将会继承大波兰治权。格沃格夫斯基也想统一波兰,甚至向问鼎波兰公爵之位。不过,大波兰大多数贵族支持库亚维 (Kujawy;Kuyavia) 支系的皮亚斯特公爵瓦迪斯瓦夫一世。瓦迪斯瓦夫有较多贵族支持,故此成功。这个时候,波希米亚的瓦茨拉夫二世(Vaclav II) 决定扩张版图,在1302年自封波兰国王。往后的半世纪,瓦迪斯瓦夫一世和他的儿子卡西米尔三世与波希米亚、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参与战争,各方都希望瓜分波兰。很多西里西亚公爵统治小型公国,虽然与波兰有联系,但未能与她联合,反而受到波希米亚的支配或统治。1335年弗洛茨瓦夫公爵亨利六是和上西里西亚公爵向波希米亚王卢森堡的约翰称臣。1348年, 波兰国王卡兹米耶日(Kazimierz) 被迫接受波希米亚支配西里西亚。1368年,该地独立的皮亚斯特公国全数灭亡。不过,西里西亚支系的皮亚斯特王朝在14至16世纪渐渐衰落,到1675年才绝嗣:1335年,弗洛茨瓦夫支系;1368年,希维德尼察 (Świdnica) 支系;1476年,奥勒希尼察 (Oleśnicka)和格沃古夫 (Głogów)支系;1504年,沙加尼 (Żagań)支系;1532年,奥波莱支系;1625年,切申 (Cieszyn) 支系;1675年,布热格(Brzeg)-莱格尼察(Legnica)支系。切申公国最后男性成员弗鲁德鲁克·威廉 (Fryderyk Wilhelm)在1625年业已去世,但其姊妹Elżbieta Lukrecja继续统治公国,直到她在1653年去世。西里西亚也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不过波希米亚则属于帝国的自治省。西里西亚属于波希米亚,直到1740年后,则由捷克、波兰和德国王朝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统治期间,西里西亚和弗罗茨瓦夫地位提高,当地增建了很多宏伟建筑物和哥特式教堂。当地与居民,以至其语言和文化,则受德国移民影响。 西里西亚继续与邻近地区保持紧密经济关系,例如波兰。尤其在文艺复兴及以后,西里西亚城市的犹太裔商人增加经济活动。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率先在西里西亚开始,大部分的居民都随之皈依了新教。很多新教牧师促进当地斯拉夫文化和语言发展。1526年,奥地利皇帝斐迪南一世将原本以选举产生王位的波希米亚王国,改为由哈布斯堡王朝继承。1537年,皮亚斯特家族的布热格公爵腓特烈二世(布热格)和勃兰登堡选帝侯约阿希姆二世达成协定,规定如若皮亚斯特家族绝嗣,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家族成员可以继承公国,但是斐迪南一世拒绝承认此协定。17世纪初开始,基督教改革派和反改革派展开宗教冲突和战争,迫使很多捷克 (日耳曼与斯拉夫)和西里西亚新教徒逃到当时宗教政策较宽容的波兰立陶宛联邦(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许多新教徒在大波兰省定居,并得到新教权贵的保护,例如拉法瓦·勒施钦斯基 (Rafał Leszczyński;1579-1636年)。势力壮大的捷克新教徒 (Union of the Brethren)迁到了莱什诺(Leszno),例如夸美纽斯。为了规避宗教限制法规,西里西亚的新教徒常常把他们的教堂建在与波兰接壤的边界上。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企图复兴天主教,镇压新教。结果,在1618年,第二次布拉格扔人出窗外事件 (Defenestrations of Prague)发生,间接酿成三十年战争。捷克新教徒得到德国教友和匈牙利贵族的支持。特兰西瓦尼亚王子、匈牙利贵族拜特伦·加波尔 (Bethlen Gabor) 率军围攻维也纳,尝试扩展特兰西瓦尼亚以至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兼并波希米亚和西里西亚。波兰贵族至少口头上支持捷克人。他们认为捷克和匈牙利贵族是支持自由的人,抵抗专制君主,正好响应波兰施拉赫塔(Szlachta;中世纪后期波兰贵族阶层) 黄金自由的理想。这些贵族不支持攻打新教徒,而波兰众议院 (Sejm) 甚至不准国王西格蒙德三世 (瑞典语:Sigismund III Vasa;波兰语:Zygmunt III Waza) 帮助其天主教盟友哈布斯堡王朝。国王希望帮助奥地利,但因为签署了防卫条约,他只能拒绝马提亚斯皇帝 (Matthias, Holy Roman Emperor)聘用波兰-立陶宛的军队。这是因为波兰-立陶宛曾分别与瑞典和莫斯科公国交战而军力疲乏,更因贵族战争在摩达维亚而与奥斯曼帝国关系变差。最后,在1619年末,西格蒙德三世决定帮助奥地利,但只是派出私人雇佣兵 Lisowczycy。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士兵在对莫斯科战争后失业,转而到立陶宛大肆抢掠;而且,他也认为可以从奥地利得到部分西里西亚作为报酬。虽然Lisowczycy 在白山之役 (Battle of White Mountain)奠定奥地利的胜利,但波兰瓦萨王朝 (House of Vasa) 并没有实际得益。奥地利只是含糊其辞,给他们一些承诺,并让几位公主与波兰皇室联婚,保持两国联盟。1619年中,波兰国王在前往西里西亚途中,与长子瓦迪斯瓦夫王子 (亦即后来的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Władysław IV Waza) 商议,最后决定由波兰军队暂时占领西里西亚部分地区,希望能将它们与波兰合并。战争期间,神圣罗马帝国饱受严重破坏,一些西里西亚公爵——尤其属于皮亚斯特王朝的——和弗罗茨瓦夫主教奥地利的查理,都希望得到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保护,避免被战争波及。奥地利的查理向上级波兰格涅兹诺(Gniezno) 教区求助,希望它与西格蒙德三世商议保护主教。1619年5月,瓦迪斯瓦夫王子应叔父查理的邀请,离开华沙,前往西里西亚。7月,捷克新教徒起义对抗斐迪南二世,并请求选帝侯腓特烈五世担任波希米亚国王。9月27日,瓦迪斯瓦夫王子和其叔父可能得知消息,马上离开西里西亚,在10月7返回华沙。12月,查理选择王子年幼弟弟卡洛尔·斐迪南·瓦萨 (奥波莱公爵)作为弗罗茨瓦夫代理主教,并获得波兰主教团接受。1620年,原先独立的弗罗茨瓦夫教区重归格涅兹诺教区管理。不过,直到1632年前,前者实际上由西格蒙德三世控制,而非大主教或主教。1625年,卡洛尔·斐迪南·瓦萨成为弗罗茨瓦夫的主教。但是,随着奥地利的形势转好,斐迪南二世拒绝割让西里西亚,也不再参与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这是因为波兰支持奥地利,而其实奥斯曼的哈布斯堡特务也支持他的决定。斐迪南二世提议瓦迪斯瓦夫四世迎娶他的幼女塞西莉亚·雷纳塔公主 (Cecilia Renata;后来斐迪南三世的妹妹),消息于1636年春传到波兰政府。1636年10月26日,派遣亲信嘉布遣兄弟会(Capuchin religious order) 瓦勒里安 (Walerian)神父到里根斯堡与帝国谈判。公主的嫁妆定为十万兹沃塔 (Złoty;波兰货币)。斐迪南二世也承诺为前波兰国王西格蒙德三世的两位妻子付出嫁妆,亦即安娜(Anna of Habsburg)和康斯坦泽 (Constance of Habsburg) 。而且,瓦迪斯瓦夫四世如若与公主结婚,他们将来的儿子会获得位于西里西亚的奥波莱-拉齐布日公国 (Księstwo Opolsko-Raciborskie)。但在成事之前,斐迪南二世在1637年2月去世。继任的斐迪南三世拒绝让瓦迪斯瓦夫四世儿子取得该公国,改为以波希米亚封地特热邦 (Třeboň)为嫁妆。二人在9月结婚。1638年,瓦迪斯瓦夫四世宣布,父亲两位妻子那仍未偿还的嫁妆由一个西里西亚公国保管,而且他偏好奥波莱-拉齐布日公国。1642年,他提议把瑞典王位转送给哈布斯堡王朝,希望得到西里西亚。1644年夏,波兰派遣Ludovico Fantoni到奥地利,建议以特热邦封地所得收入换取奥波莱-拉齐布日公国和切申公国。1645年初,瓦迪斯瓦夫四世不想维也纳政府继续拖延,于是向神圣罗马帝国驻华沙使者马克西米利安·迪特里希斯泰因(Maximilian Dietrichstein)表示,波兰会与瑞典合作。这暗示波兰会与瑞典联手夺取西里西亚,故此威胁奥地利。1645年3月6日,瑞典陆军元帅连纳尔特·托尔斯滕松 (Lennart Torstensson)在扬科夫战役 (Battle of Jankov) 击败神圣罗马帝国的巴伐利亚与萨克森联军,并进军维也纳。斐迪南三世于是愿意谈判,并在4月派遣约翰内斯·普兹·冯·阿德勒尔图姆 (Johannes Putz von Adlertum)到华沙,给瓦迪斯瓦夫四世一些特权,把奥波莱-拉齐布日公国权益赋予其子西格蒙德·卡兹米耶日 (Zygmunt Kazimierz),作为世袭采邑。最后,哈布斯堡在谈判取胜。该公国并不作为世袭采邑,只是外借五十年,而且其主人要向波希米亚国王称臣,故此波兰国王不能接受采邑。但是,瓦迪斯瓦夫四世在儿子成人前仍会统治该公国。另外,他也答应借钱给斐迪南三世,数额为一百万兹沃塔,减去上述仍未付还的三项嫁妆。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哈布斯堡王朝大力提倡天主教,并令西里西亚六成人口改信天主教。1675年,皮亚斯特王朝的西里西亚支系灭亡。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德国统一。普鲁士拥有的西里西亚成为德国的省份。上西里西亚经历大规模工业化,吸引不少居民到当地居住。下西里西亚的人口大多数是德国人和信义宗教徒,也包括弗罗茨瓦夫——那个自中世纪后期称为布雷斯劳(Breslau)的城市。不过,在一些地区,例如奥波莱行政区(Landkreis;后来是奥波伦政府区 Regierungsbezirk Oppeln) 和上西里西亚的郊区,很多居民甚至大多数人口都是斯拉夫裔和天主教徒。整体而言,西里西亚人口有三成是波兰人,而且他们多数居住在卡托维兹附近,亦即上西里西亚东南部。德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发动文化斗争 (Kulturkampf),压制天主教在德国的发展,同时又引起波兰人的反抗。1884年,Hovevei Zion 团体在卡托维兹召开首轮会议,开启锡安主义的先声。这时,奥地利西里西亚的奥斯特拉瓦和卡尔维纳 (Karviná)都开始发展工业。这些地区的波兰人却大多是信义宗教徒,相对于拥有大多数德裔、信奉天主教人口的奥匈帝国。德国与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根据凡尔赛条约,上西里西亚应举行公投,决定该地的未来,但不包括333平方公里的赫鲁钦地区 (Hlučín;Hultschiner Ländchen)——它直接由捷克斯洛伐克接管,尽管当地人口多数是德国人。国际联盟最终在1921年举行公投。在切申西里西亚,Rada Narodowa Księstwa Cieszyńskiego和Národním Výborem pro Slezsko 计划将切申公国按照种族划分界线,不过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否定。1919年1月23日,捷克斯洛伐克攻击切申西里西亚,不过在1月30日于斯科茨佐夫 (Skoczów)附近的维斯瓦河撤军。国际联盟原本计划为切申西里西亚举行公投,但没有实行。1920年7月28日,凡尔赛条约公使议会决定把它分割。该分界组成了今天波兰和捷克共和国部分边界。 两次大战之间公投后,波兰民族主义者发动了三次西里西亚起义。第一次:1919年8月16日-8月26日第二次:1920年8月19日-8月25日第三次:1921年5月2日-7月5日结果,国际联盟决定再细分西里西亚。在上西里西亚的最东部,当地大多数居民投票支持德国统治,但仍然成为波兰西里西亚省的自治区(Wojewodztwo Śląskie)。沃耶切赫·科尔凡蒂 (Wojciech Korfanty)是其中一位导致这些影响的政治人物。仍属于德国的西里西亚,重新划分为上西里西亚省和下西里西亚省。在1938年的水晶之夜 (Kristallnacht),布雷斯劳和其他西里西亚城市的犹太会堂 (Synagogue) 遭到破坏。10月,波兰按慕尼黑协定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切申西里西亚,亦即奥尔谢河 (Olza)西部受争议的地区,称为扎奥尔齐耶 (Zaozlie)。该地面积为906平方公里,有258,000名居民。二次大战1939年9月,纳粹德国发动波兰战役,占领上述的西里西亚地区,并引起了二次大战。当地居民欢迎德国防卫军。1940年,德国在上西里西亚建造了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实行屠杀犹太人的主要场地;同年,在下西里西亚建造了格罗斯-罗森集中营 (Gross-Rosen concentration camp) ,后来更在附近城市建造集中营分部。二战后1945年,苏联红军占领西里西亚全境。很多德国居民都逃离西里西亚,希望能逃避苏军的攻击。德国投降后,很多居民都返回家园。然而,根据1944年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的波茨坦协定,奥德河和尼斯河以东的德属西里西亚都归于波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里西亚的德裔居民有四百万人;战后,绝大部分仍留在当地的都被苏军驱逐。战后,西里西亚的工业重建,很多波兰人迁居于此,当中很多人来自被苏联占领的波兰领土。今天,波兰近两成人口居住在西里西亚,但很多家庭都不是原居民。少数说德语的德裔居民仍居住在奥波莱附近。在上西里西亚,也有一些说斯拉夫语言或双语皆懂的居民。

7. 全日空航空公司的历史沿革

全日空客服的历史可追溯到于1952年12月27日成立的私营日本直升机公司以及另一家区域航空公司。最初的名称为“日本直升机公司”(航班号NH为日本直升机 Nippon Helicopter的简称)。1953年2月开始经营直升机业务,而于1953年12月15日开始经营来往大阪及东京的货运航线。同线的客运服务则于1954年2月1日开始。1955年公司的网络扩展,开办来往北九州及札幌的航线并引进道格拉斯DC-3型飞机投入服务。1957年,日本直升机公司正式更改名称为“全日本空输”(All Nippon Airways,简称ANA、全日空)。1957年12月,全日空收购日本远东航空,市值提升至6亿日圆。全日空业务发展迅速,开发了日本主要城市之间的全面航线网络。常旅客奖励计划:ANA Mileage Club。呼号:All Nippon。1960年机队加入Vickers Viscoun,1961年加入了福克F27。1961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和大阪证券交易所上市。同年,全日空获准开办往冲绳的航线,但技术上冲绳的国际航线仍由美军占领。1963年全日空与藤田航空(Fujita Airlines)合并,公司资本增加至40亿日圆。1964年,全日空机队开始引入喷气式客机——波音727营运东京至札幌的航线。1965年,全日空引进日本首架自行研发的涡轮螺旋桨发动飞机,YS-11,代替国内线的Convair 440。1969年,波音737开始加入全日空的机队。不久,全日空成为日本最大的国内航空公司。但是,交通部准许日航垄断国际定期航班,直至1986年。全日空于1971年2月3日使用波音727开办东京至香港的包机航线。1972年11月全日空引入6架洛克希德L-1011客机,是其首款广体客机,并于1974年开始服务东京至冲绳的航线。全日空原先倾向购买麦道公司的DC-10型客机,但最后决定引入洛克希德的L-1011。事后揭发洛克希德公司为推销其飞机行贿当时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等高官,从而迫使全日空订购洛克希德L-1011客机。事件最后导致了田中角荣及几名全日空高层被拘捕。这是1976年发生于日本的丑闻事件——洛克希德事件。1978年全日空股票在法兰克福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1978年全日空机队引进波音747服务东京至札幌及福冈的航线;全日空亦于1983年引入了波音767服务四国航线。在日本政府决定允许加大竞争以扩大日本的海外旅游市场后,全日空1986年3月3日首航东京至关岛的客运航线,开展定期国际航线服务,而洛杉矶及华盛顿亦相继于当年年尾开办,全日空亦与美国航空达成协议,开办美国往成田的航线,全日空进入了一个新纪元。1980年代全日空开辟了大量的国际航线。1990年代全日空持续把业务扩张至亚洲、北美、欧洲等地。1991年全日空股票在伦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1995年全日空机队引进波音777,空中客车客机开始加入全日空机队,如A320。全日空逐渐扩展其国际线服务:1987年开办往北京、大连、香港及悉尼航线;往首尔、伦敦、塞班岛、巴黎、纽约的航线亦逐年相继开办。1990年代,空中巴士A320、A321及波音747开始加入机队。1999年全日空加入于1997年成立的“星空联盟”(STAR ALLIANCE)。2001年,911事件之后,布什政府宣布了航空禁令,从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飞往成田国际机场的全日空班机成为该禁令解除后,第一班从美国境内起飞的航班。全日空在2004年宣布订购50架全新波音787客机,并于2008 年交付使用。全日空的盈利亦于2004年首次超越另一家日本大型航空公司日本航空公司。面对新机场的建设及羽田机场的扩建工程,全日空计划翻新机队,以较多的小型飞机取代大型飞机。同年,全日空成立子公司Air Next,从2005年起营运来往福冈机场航线,并成为以名古屋机场为总部的Nakanihon Airline Service (NAL)的主要股东。2005年,NAL改名为中部航空,并将总部迁往中部国际机场。2005年7月12日,全日空与日本邮船(NYK)达成协议,将日本货物航空(NCA,Nippon Cargo Airlines)27.6%的股份售予日本邮船。2007年,全日空被Air Transport World选为年度航空公司,并由Flight On Time. info连续四年认定为伦敦至东京航线最准时的航空公司,但于2007年被日航取代。2010年9月9日,全日空航空将与私募股权基金香港第一东方投资集团, 合资成立廉价航空公司乐桃航空(Peach Aviation)。全日空航空持有该公司38.67%的股份,日本政府出资的产业革新机构(INCJ)持有28%的股份,而香港第一投资集团(Hong Kong's First Investment Group)持有剩下的33.3%的股份,这是日本允许的最大外资持股。新公司将由全日空航空独立运营,不使用全日空航空的品牌和代码,将以大阪关西国际机场为基地,逐步拓展日本国际和国内短途航线 。2011年7月20日全日空航空与马来西亚廉价航空公司(LCC)巨头亚洲航空(AirAsia)达成协议,双方将合资在日本国内成立一家新的廉价航空“亚航日本”(AirAsia Japan),以东京成田机场为基地。亚航将占合资公司33%表决权股股票、16%无表决权股股票,全日空航空占剩余51%。2013年6月25日全日空航空终止与亚洲航空(AirAsia)在日本廉航业务亚航日本(AirAsia Japan)的合作关系,全日空航空购回亚航日本余下33%股权,而亚航日本目前租用五架A320空中客车机队,会于十一月前陆续交还予亚洲航空,同年全日空航空成立新廉价航空香草航空,并首航台北。2012年4月,全日空航空与旗下合并财务报表子公司日空航空(エアーニッポン株式会社,ANK)进行合并,以全日空航空作为存续公司,原属ANK的机队与航线皆收归全日空航空。2012年2月17日,全日空航空宣布将实施控股公司制,全日空航空原有的法人“全日空航空株式会社”更名为“全日空航空控股株式会社”(ANA Holdings),原全日空航空的所有业务转由新成立的“全日空航空株式会社”承接,于2013年4月2日实施。此外,全日空航空集团也全面淘汰昔日以达·芬奇的直升机画作为概念的旧标志,转用现时的识别标志。2014年8月7日,全日空航空首架波音787-981编号JA830A正式投入营运,首航NH241航班:东京羽田(HND)-福冈(FUK),再度创造暨波音787-8全球 首次商业飞行的纪录。

全日空航空公司的历史沿革

8.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盛世”“之治”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