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是谁?

2024-05-15

1. 胡适是谁?


胡适是谁?

2. 胡适是谁?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从1919年起,还陆续翻译了都德、莫伯桑、契柯夫等人的短篇小说(先后编辑为两集《短篇小说》出版),以及拜仑的长诗《哀希腊》易卜生的剧本《娜拉》(与罗家伦合译)等。   胡适去世后,台湾编辑出版了《胡适选集》《胡适手稿》等,大陆出版了《胡适往来书信选》《胡适书评序跋集》《胡适文集》等。1920年3月,他所写的白话诗集出版,即《尝试集》,这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一部个人诗集,也是第一部白话诗集。

3. 胡适是谁

胡适 ,出生于1891年。 籍贯:中国安徽绩溪人
                       职务:原北京大学校长
                          中央研究院院长
学者,诗人。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初名,学名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1904年春到上海进入新式学堂。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国,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4年就学于哲学家J.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1月,他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提出文学改良八事,强调以白话代替文言作正式的文学语言,为以新文学取代旧文学打开了缺口,被诩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一时享誉全国。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陆续发表一些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A.都德G.D.E莫泊桑、挪威H.J.易卜生的部分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他于20年代办《努力周报》,30年代办《独立评论》,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都属政治性刊物。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8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胡适是谁

4. 胡适是谁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新红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
求学之路年,还不到一岁半的小胡适就和哥哥,叔叔和妈妈一起渡海来到台湾台南。胡适和家人在台南住了九个多月,又举家迁往台东。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胡适一家于1895年回到了家乡徽州。
这时因为父亲的去世,小胡适成了母亲冯顺弟的精神寄托。这位二十三岁就守寡的“填房”,为了让胡适成才,一直在学习上对他严格要求。1904年,胡适的三哥到上海就医,胡适也跟三哥一起到了上海,接受新式教育。
年胡适转学到澄衷学堂,在那儿他读到了严复译的“天演论”,第一次接触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大受影响。有一天胡适要二哥帮他取一个表字,想到“适者生存”,于是就取为“适之”(二哥字绍之,三哥字振之)。后来胡适参加官费留考,才正式用了“胡适”为名。
夏季,胡适考到中国公学,而这里成为胡适展露头角,初试啼声的地方。当时学校有一个“竞业学会”,出版白话刊物“竞业旬报”,以鼓吹革命。旬报第一期有一篇“地理学”,就是胡适一生中写的第一篇白话文。到了第二十四期以后,旬报就由胡适主编。胡适如鱼得水,大展身手,有几期旬报从头到尾全是他一人手笔。胡适在这个刊物上,奠定了日后写白话文的扎实基础。
年胡适赴美国留学,在美国读书一共七年(1910年-1917年),前五年在康乃尔大学,后两年在哥伦比亚大学。
年6月,胡适在康乃尔大学文学院毕业,继续念哲学研究院,一年之后转学哥大。当然胡适到哥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哥大在学术界的声望极高,胡适要念的哲学更是其中翘楚。在胡适转学到哥大后,大名鼎鼎的杜威就成了胡适的指导教授。胡适在哥大待了两年,1917年5月结束学业。
后期创作胡适于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论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
年出版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他还写了许多自然畅达的传记作品和杂文,其中所著的《红楼梦考证》,否定了索隐派的旧红学,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红学派。
在治学方法上,他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学术界深有影响。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年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又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1942年交卸大使之职,仍在美国从事研究和讲学。抗战胜利后,1946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1949年去美国,后去台湾。
在30、40年代,胡适还从事中国思想史的学术研究工作。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g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年2月24日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胡适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72岁。

5. 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说起胡适这人挺有意思。

胡适的老爹是清朝的州官,1891年胡适出生,两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被台湾巡抚调到了台湾。之后,全家从上海搬到了台湾,父亲任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各营。
甲午战争爆发后,胡适被从台湾转回到了老家安徽绩溪,而他的老父亲却未能如愿跟随孩子一块转移,即便当时双脚得脚气病,严重到很难行走,因为必须得留在台湾帮助处理各种事务。
之后,胡适的父亲,双脚到了已经无法行走的时候,才被“放行”,渡海回到了厦门。没过几天,就悲惨地死在那儿,当时,年幼的胡适,年仅3岁半。
对于父亲的死,多年后他曾深情感慨地说:

父亲的死使他“成为东亚第一个民主国的第一个牺牲者”。



关于他的这段“感悟”评价,不少人看了都默默笑了。
因为,台既不是什么“东亚第一个民主国”,他的父亲也不是什么“第一个牺牲者”。准确地说,他的老爹爹是因为脚气病而死的,跟其他的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所以,胡适对父亲的评价,完全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史实根本不符。
不过,姑且不谈他的老爹,胡适的确是一个人才。

受家庭环境影响,不满4岁胡适就进入了学堂读书,并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他通读国学经典,酷爱读小说,如《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著作。
15岁时,还曾因为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受文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启发,将自己原来那个笔画奇多,既难写又难念的“嗣穈”名字改为了“胡适”。

从这里大概就能看出,胡适是个个性鲜明,追求自由的人。
当然,他不仅个性鲜明,思想上也比较自律。父亲过世后,胡适的童年成长环境对他并不友好。因为他的身边,充斥太多负面的东西。
比如身边的哥哥、姐夫以及叔伯等喜欢“嗑药”( 鸦片),且好赌成性。
若没有母亲的管教,若没有自我的严于律己,他其实早也已经废掉了,根本成不了后来的“大业”。
在思想表达上,在文学创作上,比起鲁迅等人的现实主义批判,胡适多了几分雅致和浪漫。

比如他曾在《新青年》发表的一首诗中写道:

“做梦尚且要经验做底子,何况作诗”,“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除了浪漫,他也挺“严谨”的,如 关于“人生如梦,还是如戏”这个困扰无数人的问题,胡适就一针见血地给出了独特的见解:

“人生不是梦,也不是戏,是一件最为严重的事实!”

的确,谁说又不是呢?

胡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 胡适是怎样的人?

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7. 胡适之是什么人?

胡适,字适之。(1891.12.17—1962.2.24),汉族,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胡适之是什么人?

8. 胡适是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