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的介绍

2024-05-12

1.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的介绍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室是原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的基础上联合组建而成。于2003年获得科技部批准,2004年进入正式建设期,2005年通过国家验收和全国实验室评估。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的介绍

2.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的简要概况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室是原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的基础上联合组建而成。于2003年获得科技部批准,2004年进入正式建设期,2005年通过国家验收和全国实验室评估。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徐冠华院士,实验室主任宫鹏研究员,现任(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徐冠华院士,实验室主任为施建成研究员。

3.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的项目成果

实验室建设以来,科研工作在以下几方面取得显著进展:1)遥感辐射传输机理与反演理论研究方面:基于几何光学模型发展了地表辐射模型系列;深化了遥感像元的空间尺度效应与尺度转换规律;建立了多源遥感数据协同反演理论与技术。2)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前沿技术研究:研制了航空高光谱数字相机系统、机载多角度成像仪和多角度偏振成像仪,发展了高光谱、多角度、微波、高分辨率、激光雷达遥感、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新型遥感数据处理技术,研发我国第一套高光谱图像处理软件系统和成像雷达遥感处理分析算法和模型系统软件。3)地球空间信息综合集成与应用基础研究:建立了中国典型地物光谱数据和知识库和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定量遥感监测数据集;发展了同化模型;初步建立虚拟地理环境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体系,开发了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在农情与海洋监测、公共卫生和灾害应急等领域取得系列重大应用成果。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的项目成果

4.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前沿

遥感科学是在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的一门综合交叉学科。涵盖遥感信息机理、遥感高技术前沿、遥感应用基础和遥感地理空间信息集成理论。随着国际地球观测系统的迅速发展,遥感科学在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领域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遥感辐射传输机理与反演理论研究:发展与完善自主的遥感辐射传输模型,并融合国际先进的多尺度遥感模型;发展多源遥感数据协同反演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多尺度遥感观测数据、地面台站观测数据与地表过程模型的同化理论和技术体系。2)遥感信息获取与处理前沿技术研究:发展多角度、偏振、全极化多波段微波、超光谱、激光雷达、高空间分辨率、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先进的遥感探测、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技术,拓展遥感应用领域。3)地球空间信息综合集成与应用基础研究:研究通讯网络、遥感技术、遥感数据与信息服务的集成、模拟和可视化技术,建立地表辐射与能量平衡、水循环、碳氮循环遥感综合监测与模拟平台,开展农业、资源、灾害、环境与健康等方面的示范应用,促进大气、水文与全球变化遥感研究。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领域

6.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的研究院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徐冠华,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遥感应用科学的专家。1959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十五中学,后进入北京林业学院学习。1963年毕业,进入中国林业科学院工作,任研究实习员、教师、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79年至1981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从事遥感数字图象处理研究。历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所所长,研究员。1992年1月当选为中科院地学部学部委员。1993年2月任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1994年8月至1995年任中科院副院长。1995年后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1996年6月当选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地学部主任。1998年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2001年2月任科技部部长。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科学技术部部长。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7.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的重点研究领域

研究所根据学科布局和主要研究方向,将设立材料物性、微纳能源、微纳系统、压电电子学、压电光电子和耦合传感等6个研究部。为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综合效益,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将重点建设纳米材料制备、纳米材料表征、微纳制造与加工、纳米生物与环境、纳米光电测量等5个技术支撑平台。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的重点研究领域